2024年11月17日,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的首艘大洋鉆探船“夢想”號在廣州正式入列。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發來賀信。在2025年新年賀詞中,國家主席習近平再次提到了“夢想”號,點贊“‘夢想’號探秘大洋”。
“夢想”號由中國船舶集團旗下中船黃埔文沖船舶有限公司總成建造、第七〇八研究所研發設計。該船最大鉆深11000米,是全球鉆探能力最強、科學實驗功能最全、智能化水平最高、綜合運維成本最低的鉆探船。
中國船舶集團旗下第七〇一研究所、第七一一研究所、第七〇四研究所、第七一〇研究所等數十家成員單位也參與了“夢想”號研制。
1月5日,央視《面對面》欄目專訪“夢想”號總設計師張海彬,揭開了“夢想”起航背后的故事。
“夢想”號實際上表達了什么想法?
張海彬:這個名字實際上承載了我們中國地球科學家的一個期盼,相當于也是實現我們中國科學家對深海深地探索研究的一個夢想。
2019年春,“夢想”號獲得可行性研究的批復,隨后進入初步設計階段。
進入到哪個階段的時候,真正的難就來了?
張海彬:我覺得最難的階段還是在初步設計階段。初步設計階段實際上就是我們很多的一些方案的落地,一些創新性的想法,都是在這個階段萌發的。
作為一個船舶設計師,心目中的夢想是什么?想做出一個什么樣的船?目標是什么?
張海彬:我的夢想就是為我們科學家研發一艘用得起、用得好的大洋鉆探船。我們這個船概括來講的話,就是“三高一低”。“高”的話,就是我們這個船舶的平臺,本身的綜合性能最高,我們的鉆探作業系統的鉆探作業能力最高,我們的船載試驗能力最高。“低”的話,就是我們整個船舶運營的成本要最低,這樣的話,才能夠讓我們中國的科學家、全球的科學家更愿意來用這艘船。
船大,意味著成本很可能變高,因此需要先把船舶個頭弄小,但個頭小也意味著設計難度增大。
張海彬:我們要在這么小的船型尺度的限制條件下實現更多功能,對我們來說,具有非常大的挑戰。怎么以小噸位來實現多功能?包括大洋科學鉆探、深海油氣資源勘探、天然氣水合物勘查,我們總結下來,相當于要實現四種作業模式,這是在以往的國外船型中所沒有的。 沒資料、沒例證,敢往前走嗎?
張海彬:我們必須硬著頭皮往前走,因為這是我們中國科學家對這艘船的一個期盼。
秉承“小噸位、多功能、模塊化”的設計建造理念,“夢想”號突破了十大類五十余項核心關鍵技術,成功解決了大洋科學鉆探、深海油氣勘探和天然氣水合物勘查試采等多種功能同船融合設計的難題,實現了綜合性能的大幅提升和運營成本的有效控制,并取得完全自主知識產權,創造了多項世界紀錄。
知道自己設計的船入列時,當時心里什么想法?
張海彬:這十年來我們研發設計和建造團隊在整個過程中克服了很多困難,在那一刻,覺得我們的所有辛苦都變得非常有意義,我們中國人完全獨立自主研發設計和建造的大洋鉆探船終于夢想成真。
| 來 源:央視網
| 責 編:錢 平
| 校 對:高紅梅
| 審 核:項 麗/甘豐錄